茹氏祠堂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茹氏祠堂 > 正文

茹氏宗祠

更新时间:2017-09-26 11:51:00点击次数:3803次字号:T|T

新乡市文物保护单位——茹氏宗祠

茹氏宗祠位于新乡市区北2.5公里处的茹岗村。明洪武三年,茹氏先祖由山西省阳城县沁河镇迁入新乡县(今新乡市)北的凤凰岗定居,遂更名为茹家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十八年春(1753年)由八世祖振元公、十世祖瀛公倡率族人兴建修祀,后有祭田九十余亩,此为一修祠堂。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一世祖习武公、同族人十一世祖宪章公、起风公及十二世祖兴茂公等倡率合族建修祠堂两院(配房)六间,此为二修祠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祠堂建后120年)十二世祖奎公到祠堂祭祖,见房屋院墙倾颓,不觉伤心,遂与桂芬公说:“待吾秋后与弟同修祠堂。”不幸麦后奎公偶染重病,秋后临终前嘱其四子景华公说:“吾病重,命矣!祠堂之事有志未遂,吾死后,可将房屋院墙修理,九泉之下庶可瞑目。”言毕而终。

清光绪二年(1876年),十四世祖例贡生(由捐纳而贡入国学的生员)景华公为主,以其父奎公遗嘱,约族人十三世祖方公、佳公,十四世祖丹桂公、希元公、生福公,十五世祖应祥公、应时公等九人各出资修复祠堂并新建大门(山门)三间,伙房两间,至光绪八年竣工,此为三修祠堂。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五世祖应蔚公及族长作桂公为主,重修祠堂,并立辕门(街门)一道,此为四修祠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清明,十六世祖耀德为茹氏宗祠编撰楹联三幅(吕春林书丹)。

(一)

由阳城来迁古,虽非簪缨华胄。

自明代遥迄今日,罔替仁厚家声。

(二)

数十世支别派分惟序来总属一体

六七村星罗棋布通会处孰非同宗

(三)

麟趾衍庆仁厚家幸勿愧乎先哲

凤罔钟灵雍喈鸣盛是听望于后人

茹氏宗祠自四修后已呈现规模,主体为砖木结构,庙堂式古典建筑。中设神殿、陪房、山门。栋宇广厦,匾额怡然,轴线对称,相互呼应,甬道两旁六株惨天古柏,彰显出宗祠的庄重肃穆,大门三楹概括了茹氏家族的起源和淳朴仁厚的家风。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三世祖大成公主持翻修祠堂神殿,此为五修祠堂。

茹氏宗祠自建成后,就承担起子孙后代道德观念的传统教育。十五世祖茹应聘在光绪年间在茹氏宗祠办起了私塾学堂,民国初年又在县乡村教师训练班毕业,受到了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在私塾学堂中渗入了三民主义,他严格厉教,辛勤耕耘,在茹岗和附近村庄中有极高的声誉。直到建国初期,在他艰辛办学的五十年中,那些已故和健在的耄耋老者,大多都曾就读于茹氏宗祠这座私塾学堂,接受过茹应聘老先生的教育。一九六O年阴历八月,茹应聘老先生谢世,享寿86岁,茹应聘老先生对茹氏家族和乡村教育作出了贡献,受到后人的爱戴和尊敬。

建国初期,由于贫穷,附近有些村庄办不起学校,茹氏宗祠又以崭新的面貌——茹岗小学,接纳了杨岗、小朱庄、白小屯、小杨庄、大朱庄、尚庄等十几个村庄来这里求学的孩子。一九五三年,根据学校教育层次的需求,时任茹岗小学校长赵子瑜申报市教育局,把茹岗小学办成了完小,解决了高年级学生到外求学的困难,使得附近厂矿机关企业的子女能就近上学。这里的文化启蒙,使他们逐渐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从这里走出去,进入大学殿堂的枚不胜举,有些走出了国门,成为国家的栋梁,因此,茹氏宗祠又是文化教育的摇篮和殿堂。

一九六三年那场洪灾,大地变成了一片汪洋,村里出现了危房,部分村民无家可归,茹氏宗祠有安全地接纳了这些群众,使乡亲们顺利地渡过了这道难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年级学生搬迁到了新校园,初级班仍继续留在茹氏宗祠授课。

九十年代,茹氏宗祠又成了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老年人在这里载歌载舞,享受着晚年的快乐。

二十世纪末,茹氏宗祠又办起了学前班,解决了一些家长的后顾之忧,使那些幼儿提前受到了教育。

20076月,茹氏宗祠筹建理事会成立,这是茹氏宗祠自清乾隆十八年建成后第六次修祀,时间相隔253年,其间,虽经先人多次修缮,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多年来得不到保护,使得茹氏宗祠面目全非,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神殿,族人深感痛心。经过近一年的宣传发动,新乡市、县十几个村的茹氏族人一致认为盛世修史、修志士人心所向,寻根问祖、饮水思源是人之常情,大家积极筹集资金。经过族人的共同努力,200852日举行了茹氏宗祠奠基仪式,200812月竣工。并复立了从始祖到十世列祖神主19尊。茹岗大呈义书写了原山门楹联,小呈义书写了原大殿、神龛楹联,同时中国风水研究会秘书长、茹氏宗祠筹建理事会秘书长茹呈智历经两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撰写了茹氏溯源和新乡凤岗茹氏族史大事记,以较大的篇幅,诠释了新乡凤岗茹氏六百四十年的历史,使得重修后的茹氏宗祠展现历史风貌的同时,又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茹岗宗祠修复期间,得到茹岗村两届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他们无代价地拆除宗祠内的其他建筑,净化了广场,铺设了宗祠门前的道路,架设和安装了宗祠内的电路,并给予资金方面的资助。同时,茹岗的茹氏族人全力以赴,起到了表率,使新乡茹氏族人十几个村的代表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感动。

200944日,新乡市、县茹氏族人在凤岗茹氏宗祠隆重举行了乙丑清明祭祖和茹氏宗祠竣工庆典仪式。天刚亮,茹氏宗祠就擂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大鼓《古凤鼓》,茹岗村老年秧歌队以独特的风采前来助兴,此时的新乡茹氏族人个个衣着整齐,满怀喜悦,等待着庆典的开始。宗祠内、广场上,彩旗招展、人群涌动,一派节日的气氛。茹岗村其他姓氏的一些群众,基于对茹氏宗祠这座教育圣地的敬仰,也参庆典并捐了款。来自宜阳、义马、洛阳、山西、南阳、平顶山、郑州等地的茹氏代表及嘉宾200余人,他们与新乡茹氏族人共同拜祭了茹氏先祖,并发了言。新乡市文物局贺科长代表市、牧野区文物局作了《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讲话。茹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春兰也发了言,对茹氏族人拯救茹氏宗祠这一文化遗产的举动表示赞赏和支持。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茹嘉孝、新乡市原市委副书记茹银格、南京军旅作家茹洪源、河北峰峰矿经理茹光磊到会祝贺。最后,新乡茹氏宗祠筹建理事会会长茹呈海致谢词,与会人员达500多人,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走进茹氏宗祠,门前一块硕大的景观石上,醒目地镌刻着德志者昌四个楷书大字,寓意为以德为本,自强不息的茹氏宗祠。它不仅代表一个家族文化,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美德和精神。

茹氏宗祠的第六次修复是新乡市、县十几个村的茹氏族人在新时期内一次大的举动,充分展示了新乡茹氏族人寻根思源、团结向上的风貌,并告诫族人将这一传统发扬广大,让茹氏宗祠这一历史文物流于后世,启迪后人。

新乡市茹氏宗祠筹建理事会

理事长:茹呈海(茹岗)

副理事长:茹呈钢(畅岗) 茹庆安(小黄屯)

名誉理事长:茹祥群(杨和寺)

名誉副理事长:茹祥祯(段屯)

秘书长:茹呈智(段屯)

秘书:茹呈义(茹岗)茹呈伟(茹岗)茹祥岺(畅岗)

财务:茹呈库(畅岗)茹祥荣(茹岗)

施工监理:茹呈栓(茹岗)茹庆堂(茹岗)

各村理事:

茹岗:茹常军、茹祥日、茹呈凡、茹祥合、茹祥然、茹祥彪、茹庆金、茹庆岭

畅岗:茹全喜、茹耀凯、如此斌、茹祥虎、茹祥森、茹祥鑫、茹祥新

小黄屯:茹呈智、茹祥林、茹常喜

五陵:茹祥茂、茹庆云、茹呈群、茹庆军、茹庆思

段屯:茹呈信

龙门:茹祥森

杨和寺:茹呈凤、茹祥钦、茹庆宽、茹常明、茹常喜

小朱庄:茹呈明、茹祥雨、茹呈运、茹呈军、茹呈汉、茹祥金

后辛庄:茹化祯、茹文富、茹化智、茹贵林、茹祥发、茹启安

张辛庄:茹庆泉

娄召:茹清富

2009年茹氏宗祠神殿及山门竣工至今的六年间,年近八旬的秘书长茹呈智为宗祠的东西厢房的修缮奔忙。茹呈海、茹呈刚、茹庆安三个会长多次电话联系,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会长茹呈海、茹呈刚认真负责,理事茹庆金想出了各种办法,在茹氏族人的努力下,20151115日东西(厢房)碑廊竣工。这也是茹氏族人第七次修缮祠堂。

(编辑:茹岗社区)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茹氏祠堂

便民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志愿服务网 中国共产党员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7 - 2021 新乡市牧野区茹岗社区 服务热线:0373-3388106 地址: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350号 豫公网安备 41071102000648号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