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村史 > 正文

《茹岗村史》之一——茹氏家族与茹氏宗祠

更新时间:2017-06-13 09:53:09点击次数:4279次字号:T|T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纵观茹岗数百年的历史,好似一幅画卷展现在面前。众多姓氏组成了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他们躬耕于这片沃土上,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以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德,创造了茹岗的历史和文明。茹氏家族就是之一。讲村史,让我们先从茹岗的溯源说起。
    茹岗古名凤岗,它北依太行,南泱卫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要好去处。相传远古时期一只凤凰落巣于此,因而得名。然而又有人考证和市区地名词条选注中解释,三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新乡我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牧野之战,武王伐纣时,武王住龙岗,武王夫人住凤岗,凤岗的来历就出自于此。
    明洪武三年(1370年),茹氏始祖四公由山西阳城县沁河镇迁入新乡县(今新乡市)北的凤凰岗定居,后族人兴旺,遂更名茹家岗,距今已六百三十九年的历史。明天启五年,七世祖泗论公主持了新乡茹氏由山西阳城迁新乡255年后第一次修缮。从新乡《茹氏族谱》正式诞生,到2007年4月5日河南《茹氏宗谱》新书发行,时间又跨越了384年,《茹氏族谱》共续修了7次。随着族人的增长,茹氏族人早已由茹岗扩展延伸到畅岗、五陵、小朱庄、小黄屯、段屯、黄水、龙门、南鲁堡、尚庄、东鲁堡、南高村、东王村、后辛庄、张辛庄、楼召十七个自然村。目前,新乡市、县茹氏族人已超过六千余人,仅茹岗村茹氏族人已达800人之多。茹家岗也由解放后正式称为茹岗。
    根据查阅资料,茹氏族人载入地方志书的有茹聪、茹洪寅、茹復峻、茹復初、茹復纯、茹季昶等。
    清乾隆十八年春,由茹氏八世祖振元公,十世祖瀛公等倡率族人在茹岗中环内创建茹氏宗祠。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光绪八年茹氏宗祠又进行了修缮,迄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
    茹氏宗祠其主体为砖木结构,庙堂式古典建筑。中设神殿、陪房、山门。栋宇广厦,匾额昭然,轴线对称,相互呼应。甬道两旁六株参天古柏,彰显出宗祠的庄重肃穆,大门三楹概括了茹氏家族的起源和淳朴仁厚的家风。
    茹氏宗祠自建成后,就承担起了教育子孙后代的责任,那些已故和健在的耄耋老者,大多都曾就读于宗祠这座私塾学堂。建国初期,由于贫穷,附近有些村庄办不起学校,茹氏宗祠又以崭新的面貌——茹岗小学,接纳了数十个村庄来这里求学的孩子。这里的文化启蒙,使他们逐渐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从这里走出去,进入大学殿堂的枚不胜举,有些走出了国门,成为国家的栋梁。因此,茹氏宗祠又是文化教育的摇篮和殿堂。
    1963年那场洪灾,大地变成了一片汪洋,村里出现危房。部分村民无家可归,茹氏宗祠又安全地接纳了这些群众,使乡亲们顺利地渡过了这道难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年级学生搬迁到了新校园,初级班仍继续留在茹氏宗祠授课。
    九十年代,茹氏宗祠又成了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老年人在这里载歌载舞,享受着晚年的快乐。
    二十世纪末,茹氏祠堂又办起了学前班,解决了一些家长的后顾之忧,使那些幼儿提前受到了教育。
    80岁茹耀卿等老人回忆起当年茹氏宗祠的私塾学堂,虽然有的挨过先生的板子,但脸上露出惬意般的笑,仿佛老人又回到了童年。那些解放初期在茹氏宗祠(即茹岗小学)求过学的,现如今都已过了花甲之年,当他们谈到少年时代上学的经历,那种向往、眷恋,使每个人陷入深深的思念中。
(编辑:茹岗社区)

村史

便民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志愿服务网 中国共产党员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7 - 2021 新乡市牧野区茹岗社区 服务热线:0373-3388106 地址: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350号 豫公网安备 41071102000648号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