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 村史 > 正文

《茹岗村史》之五——除倭记(一)

更新时间:2017-06-13 09:53:51点击次数:1428次字号:T|T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深深的灾难。日寇侵略者把战火从东北迅猛燃烧到中原。五岳在颤抖,江河在抽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人的觉醒,民族的团结,驱除倭寇,雪吾国耻。茹岗村民奋起抗击,除掉两个作恶日本鬼子的生动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民不可欺。有词为证:
    七七事变赴狼烟,华夏惨遭蹂躏,倭寇铁蹄践吾土,民族劫难中,沃野泪血染。
    国难惊雷醒雄狮,抗战烽火燎原,众志成城斩顽敌,奋起扫阴霾,红日照河山。
    事件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农历四月,这四月虽说是百花盛开、春夏交替之季,可老百姓又把它叫做“饥荒之月”、“要命的四月”。此时虽然小麦抽穗、大麦泛黄,可大多数人家里的粮食都已经接济不上,这也是一年最难熬的时候,不少人要到大户家里去借粮,当时的规矩是借给你陈年的粗粮,麦收还小麦或借少还多。这些借粮人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为得是渡过这道难关。然而,这一年又到了四月,乡亲们不仅满脸的忧愁,而且内心增添了更多的恐惧:正月,日寇占领了新乡,铁路沿线住满了日本兵,就连临近的村庄几个月前就有了鬼子的窝点,村里大多数人是担惊害怕,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唉声叹气:“今年的麦还不知收成收不成,这兵荒马乱的,咱老百姓又该遭罪了。”
    这些日子,那些聚集在窝点里的鬼子,不时地到附近村里去抢东西,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得安宁。我村虽然还没有鬼子的窝点,但是对于鬼子的骚扰更是琢磨不透,所以村里的年青人,特别是年青妇女白天更是在家里呆不住,躲在田间干点农活,消磨时间。
    我们村是一个有四百多人的村庄,除了有几户在城里做生意的,住在村里的都是些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而且我村又称“扁担村”,南北有一里多长,东西窄,中间房子少的几乎都连接不上,看上去很不起眼,这大概也是鬼子没有住的原因吧。
    这一天,天刚刚亮,乡亲们又陆陆续续向地里走去,出了村向北,村上的地大部分都在这个方向,与其说乡亲们下地干活,还不如直白地说为躲兵乱之灾。虽然农历四月已进入初夏,然而清晨的风仍带着丝丝凉意,一望无际的麦田,随风起伏的麦浪,透着清香,麦收的季节快要到了,可是乡亲们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而是被这世道不太平的阴云笼罩着。常言说:春天的风,夏天的雨。半晌时分,突然起了风,而且越刮越大,风中夹着细沙,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道路上的尘土被风刮得四处飞扬,几十米处都看不见人,整个天空一片灰暗,田间的小麦正抽穗扬花,大麦正在泛黄,地里的农活确实不多,接近晌午,风仍在继续的刮,人们躲在避风处,地界相邻的乡亲挤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年景,议论着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就在乡亲们议论、沉默、叹息的同时,在西北方向的小路上,有两个日本兵正朝着人们干活和避风的地方走来,乡亲们对此全然不知,孰不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悄悄地向人们逼近,顷刻间将要降临在这些善良人的身上。那两个日本兵,其中一个手里提着几只小鸡,另一个手里拎着一个包袱,也不知这两个家伙又在哪里抢了老百姓的东西。
    两个日本兵走走停停,两个脑袋有时贴在一起,好像在说些什么,那个拎包袱的日本兵不时地还把包袱抛向空中,就像一个强盗在炫耀自己从弱者手里掠夺的战利品。当两个日本兵来到我村的地界时,看到井边的水车上拴着一头毛驴,那个手提小鸡的日本兵对着拎包袱的日本兵边比划,嘴里叽里咕噜也不知说些什么,只见那个拎包袱的日本兵把包袱挂在自己脖子上,解开缰绳,牵着毛驴就走。
(编辑:茹岗社区)

村史

便民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志愿服务网 中国共产党员 人民网

Copyright © 2017 - 2021 新乡市牧野区茹岗社区 服务热线:0373-3388106 地址:新乡市牧野区建设路350号 豫公网安备 41071102000648号
[管理登陆]